首页 > 会展前沿 > 湄潭县:美丽乡村绘就城乡共富新画卷

湄潭县:美丽乡村绘就城乡共富新画卷

2025-08-28 15:04:19
责任编辑:陈莎莎

1756364394522501.jpg


多彩贵州网讯“这个地方空气清新,环境优美,巴适得板,来了就不想走了!”这是近日,四川游客陈新义在湄潭旅游时发出的感叹。初秋的湄潭,青山如黛,风景如画。一幢幢黔北民居错落有致,一片片生态茶园绿意盎然,一条条清澈溪流绕村而过。这里,不仅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地。

  

近年来,湄潭县立足资源禀赋,厚植生态优势,统筹城乡发展,锚定“生态美环境优、生产美产业强、生活美百姓富”目标,加快建设农业强县、旅游名县、和美乡村·西部共同富裕示范县,走出了一条具有湄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

人居环境“长”面子,美丽乡村展新颜

  

走进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,曾经坑坑洼洼的路变身彩色沥青步道,路灯整整齐齐排在道路旁。村民徐学良在自家小院里与邻居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。谈到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,徐学良历历在目。


1756364511551419.jpg

  

“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,污水靠蒸发。现在不一样了,家家住上黔北民居,户户接通污水处理,村子美得像公园一样。”徐学良笑着说。

  

湄潭县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坚持规划引领、分类施策、机制创新、全民共治,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通过“一图一表一说明”村庄规划全覆盖,分类指导568个村民聚居点建设,统一风貌管控,实施“七改一增两处理”优化村庄,开展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美化家园,累计建成黔北民居10万余栋,打造出田家沟、七彩部落、偏岩塘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。

  

1756364551271441.jpg


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,湄潭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714个,推行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模式,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4.6%,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%,82条农村溪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100%,无黑臭水体。

  

基层治理“强”里子,乡风文明润民心

  

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湄潭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,推动人居环境“外在美”与乡村治理“内在美”深度融合。

  

8月22日一大早,兴隆镇梁桥村村委会主任张超就带领“寨管家”们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。“我们村有‘寨管家’成员34名,分片包保卫生、治安、红白事。”张超介绍,自打有了“红黑榜”,村民比学赶超,大操大办少了,邻里互助多了。

  

“自从寨子有了‘寨管家’,大事小事有人管,邻里关系更和睦了。”兴隆镇梁桥村村民王长会说。

  

湄潭在全县推选“寨管家”5438名,建立“群众会+”“红白理事会”“积分制”“红黑榜”等机制,形成“车不过十、礼不过百”的文明新风尚,该做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。鱼泉街道金桥村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,兴隆镇梁桥村成为“遵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在湄潭蔚然成风。


1756364584552171.jpg

  

此外,湄潭还举办村歌赛、法治宣传等活动,评选“道德模范”“文明家庭”“好儿媳”“好公婆”,表彰“十佳网格”“最美联户长”,营造了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。

  

三产联动“鼓”袋子,强县富民产业兴

  

产业旺则百业兴。湄潭紧紧抓住产业振兴“牛鼻子”,统筹做好以“茶”为代表的产业文章,以“含绿量”提升经济增长的“含金量”。清晨的永兴镇梁家坝村云雾缭绕,茶农们穿梭在茶园中采摘秋茶。“我家有14亩茶园,一年毛收入有10万元左右,比以前种苞谷强多了。”茶农张中全笑着说。

  

湄潭拥有生态茶园60万亩,汇聚茶企781家,2024年茶叶总产值达69.1亿元,综合收入166.4亿元,连续5年荣获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第一名。除茶产业外,湄潭还以粮油为基础、多种特色产业为带动,发展优质稻、特色果蔬、优质烤烟等农业产业,推动绿色工业、生态旅游融合发展。建成国家4A级茶旅景区2个,打造了“天下第一壶”“翠芽27°景区”等旅游名片,形成“以茶促旅、以旅兴茶”的发展格局。

  

通过产城共建、园城共建,湄潭形成了“一县一业”“多镇一特”“数村一品”特色产业格局,走出了一条突出山地特色、绿色生态、产业融合、增产增效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,实现“美丽乡村”向“美丽经济”的精彩蝶变。电商直播、村播中心等新业态也蓬勃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  

改革创新“探”路子,激活乡村发展动能

  

作为“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”,湄潭县在农村土地制度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农村金融、乡村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,形成“四确五定”“三权分置”“五明五定”“五定一控”“一图一表一说明”等改革成果。

  

“我们通过‘一亩一证’模式,把茶树林资源转化为资产,茶农变成股东,茶园成了绿色银行。”县委改革办副主任陶通艾介绍。湄潭首创的“增人不增地、减人不减地”“均衡减负、户户减负”等改革经验被写进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文件,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。

  

2017年,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湄潭召开,充分肯定了湄潭的改革成效和实践经验。

  

生态优先“守”底色,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

  

通过推行“四全四治”河长制工作模式,湄潭实现全县河流全覆盖系统管理,该模式入选水利部河湖长制典型案例,202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。


1756364628692206.jpg

  

如今的湄潭,已经成为“国家生态县”“全国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实践创新基地”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”等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者。“走,到湄潭当农民去!”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越来越多人的真实选择。

  

青山不负人,奋斗终有成。湄潭县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在云贵高原绘就一幅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山水画卷,谱写“美丽贵州·湄潭样板”新篇章。(通讯员 仇正腾 田茂瑜)




文章系转载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,如有不妥,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!

来源:多彩贵州网